澳门美高梅金殿

图片
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 会员注册

会员中心|广告服务|企业服务

钢笔小传 笔尖上的品位(连载1)

  1941年,从战俘营出来后,萨特差不多每天都坐在巴黎圣日耳曼区的咖啡馆里,裹着一件极不合身的橘黄色人造皮毛外套写作。萨特喜欢先喝下一杯奶茶,然后抓起钢笔写上4个小时。波伏娃说他的样子就像是裹着皮毛的小墨水瓶。英国《新政治家》主编保罗·约翰逊在《萨特:裹着皮毛的小墨水瓶》一文中对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描述。

钢笔小传 笔尖上的品位

钢笔小传 笔尖上的品位


        写作中的海明威

  考古学家曾在埃及北部发现,在第一王朝(公元前3000年)时期,芦苇笔就曾被运用于在羊皮纸上书写。罗马帝国衰亡后,欧洲人很难再见到芦苇,于是,自中世纪(7世纪)起,羽毛笔逐渐成为它的替代品,当时,为了克服羽毛笔笔尖磨损速度快的问题,人们又制造出了青铜等金属笔尖,这些笔尖最早现世于公元79年的庞培古城遗址。

  一直以来,制造书写用具的先驱们尝试着如何利用钢笔(Fountain Pen)自身持续供应书写墨水的问题。在953年,曾经有人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坎里夫·穆斯制造出通过重力和书写才能使墨水从贮墨槽中流出来的笔。也许这是历史上最早被提及的“一支成功的蓄水笔”,据说,这支“完美的笔”曾于公元969~975年,在一本名为《会议和讨论》(此书的复制本保存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图书馆中)的手稿中被作者描述到,埃及学者哈森·艾尔班萨·曼蒙德(Hassan El-Basha Mahmoud)认为,该笔对于之后的钢笔制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,1951年,他翻译了手稿中的有关内容并将其发表。

  德国学者丹尼尔·斯温特(Daniel Schwenter)于1636年在纽伦堡的期刊中发表了《精确的物理数学》(Deliciae Physico-Mathematicae),文中描述了一支有蓄水作用的简易羽毛笔。该书于1651年在苏黎世再版发行,书中写道:“这种笔由内外双层翎管组成,内部的翎管圆端有一个小孔,灌满墨水后将另一头的开口封闭,把这个翎管插入装有笔尖的大翎管中,内部翎管的小孔与外面翎管削成的笔尖处在一条直线上,墨水的供应是通过挤压翎管而完成的。”这种笔虽然没有流传开来,但这种笔中套笔的想法却被之后的造笔工人采纳,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早期。来源: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



2013年08月05日